发布时间:2023-08-18 03:24:28 人气:
“一部纪录片、一本书,是我当初在策划、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上海工匠》时,对上海优秀产业工人的承诺。”纪录片总导演、总撰稿王晓明说。
如今,是兑现承诺的时刻。8月17日下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工匠》同名图书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新书发布会。在作者王晓明看来,本书讲述的50位上海工匠,是上海市1000万产业工人的缩影和杰出代表,“他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国制造、上海制造的支柱,用心铸就了上海样本。”
新书《上海工匠》的出版,源于2015年首播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上海工匠》。片子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制造”“上海品牌”“上海科创”“上海文化”“上海服务”五大建设为大背景,上海的重要行业、优秀工匠的典型事迹为主线位出身、背景、技能特长各异的“上海工匠”获得者的成长之路,全方位展示上海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实践。
“纪录片和文字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上海工匠》的写作,是对纪录片的二次创作。”王晓明介绍,这本书的构思从做纪录片时便已开始,最终在去年疫情期间一气呵成写就,“每集纪录片采用双主线的人物表达方式,通过两位工匠,体现时代背景和上海产业工人的创新、奋斗精神。”书籍也延续了纪录片的构思,“它既是写上海工匠,更是一部产业史。”
从拍摄纪录片到出一本书,王晓明的心愿始终是“为平民英雄树碑立传”,“上海有世界顶尖的庞大的蓝领工人队伍,他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
在这群“上海工匠”中,有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解决数个关键部件难题的创新标杆徐小平;有“工人院士”之称、创造飞船“太空之吻”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装战线多种焊材焊接技术的“亚洲焊神”张翼飞;接待过60余批外国元首及国宾级要人的“中华金厨”陆亚明;在牙齿上“跳芭蕾”的口腔医生徐培成;以及在眼睛上“绣花”的配镜验光师蓝金康等。他们用精准、精湛、精细,创新、创造、创优,传授、传承、传扬的理念和实践,诠释工匠精神,体现了平凡生命的不平凡。
本书同名纪录片《上海工匠》也是一部“用工匠精神拍工匠”的作品。王晓明记得,由于拍摄和制作周期极度紧张,每集45分钟,每季六到八集,都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拍摄、撰稿、制作、播出的全过程。“《上海工匠》也是纪录片制播分离的典范,我们汇聚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优秀纪录片编导,共同来做这件事。”
深入一线拍摄产业工人时,主创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宝钢的轧钢车间温度高达80摄氏度,尽管穿着隔温衣也酷热难耐,十多分钟就要跑出车间喘口气。分集导演孙敏带领团队坚守了一周,向观众呈现了我国最先进运输机“胖妞”的发动机无缝轴承生产的全过程。铁路的轨道交割换轨往往在凌晨3点进行,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交割时间仅为30分钟,分集导演李丹把不到3岁的孩子扔在家里,带领团队不顾蚊虫叮咬,坚守3个夜晚,向观众展现了铁路技术工人紧张却又和谐的轨道交割场面。分集导演洪蕊来自江苏,为了真实拍摄崇明岛的生态环境,与摄像爬进芦苇荡中,与鸟兽相伴,与蚊虫为伍。这一集也为打通江浙沪长江入海口绿色环保带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
“当年开始后期制作后,外地到上海的导演,包括上海的导演,几乎全住在机房里,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挑选。”王晓明回忆道。纪录片播出后,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促成了上海产业工人千名“上海工匠”培养计划的实施。不仅如此,纪录片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播出。开云 app kaiyun开云 app kaiyun